Search

【孩子任性常說不要不要,不聽他就大哭大鬧,大人要注意這兩件事】

最近有一位媽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孩子任性常說不要不要,不聽他就大哭大鬧,大人要注意這兩件事】

最近有一位媽媽跟我分享她跟三歲九個月女兒的互動,覺得孩子一直任性要媽媽無止境地遷就她想要的時間和方式,問我該怎麼辦,例如在晚上換睡衣時孩子會:

👩🏻‍🦰:寶貝,來換睡衣(媽媽)
👧🏻:我不要先换(女兒)

👩🏻‍🦰:那媽媽先去換 等下到你
👧🏻:不要 你等

👩🏻‍🦰:好 那等一下哦 就要去換睡衣了

過了一會

👩🏻‍🦰:好了 寶貝我們換睡衣了
👧🏻: 還没 再等

👩🏻‍🦰:不能 再等會很晚了 等下没有時間講故事了
👧🏻: 再等 再等

👩🏻‍🦰: 好 我數到十哦 一 二。。。
👧🏻: 不要數 再等嘛

👩🏻‍🦰:等到什麼時候?
👧🏻:等到我說好了

👩🏻‍🦰:。。。。。

👩🏻‍🦰:你可以告诉我為什麼要等嗎?
👧🏻:就是要等

最後都會搞到媽媽都情绪不好,把女兒抱進廁所換睡衣刷牙,孩子則不停地哭...媽媽問我該怎麼辦?因為每天一直跟孩子這樣鬥爭,真的很煩也很累。

我回覆這位媽媽,若孩子將近四歲還有這樣的情形,這似乎就是一種「尋求過度關注」、或是「權力鬥爭」的不當行為了。

造就孩子以上的行為,可能是因為孩子內心歸屬感與價值感不足,讓她想藉由一些做法來得到大人的關愛、關注,以及想要讓自己感到「我可以為自己決定」。而另一個原因,可能是因為環境規範不落實、沒有原則,所以孩子漸漸習慣處處挑戰成人,嘗試用各種方式來戰勝環境。

遇到這兩種情形,大人都可以用正向教養的最高指導原則 - 「和善且堅定」- 來檢視兩件事:

1️⃣ 自己會不會在教養上給予孩子太多的控制與命令(過多堅定,但缺乏和善),讓孩子缺乏自主與自信。如果是的話,建議平常與孩子互動時:

a 多與孩子用討論的方式來做事情;

b 多用「啟發式問句」來代替命令句;

c 多用正向的語言如肯定句、鼓勵句、關懷句,來代替命令句、責備句、威脅句、否定句。

以上的做法,能減少孩子與大人的權力鬥爭與尋求關注,也會增長孩子內心歸屬感與價值感(更詳細的說明可參考『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』一書)。

2️⃣ 檢視自己是不太過隨順孩子,在孩子面前姿態過低,讓生活規範與日常作息無法落實(過多和善,但缺乏堅定),給孩子誤以為大人就是要聽他的,否則她就會用哭鬧的方式,來逼大人就範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建議:

a 把要給孩子的生活規範、日常作息清楚地寫下來;

b 自己檢視內心,為什麼以上沒有辦法堅持;

c 感受孩子在當下與你對抗時,內心的情緒(可能是焦慮、恐懼、難過、孤單... 嘗試用語言辨識出來、並寫下來)

d 體驗內心的感受,不要逃避,允許這些情緒,照顧這些情緒;

e 直到情緒比較緩和與釋放後,寫下會讓自己有情緒的原因;

f 再反問自己:當孩子跟我哭鬧時,我必須妥協嗎?

g 問自己:當孩子因為規範跟我哭鬧,如果我能堅持著該有的原則,對孩子、對自己有什麼好處?我的感受會是?

h 告訴自己:從今天開始,我決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 (自己寫下)。

i 感謝自己的努力,把謝謝與鼓勵自己的話寫下來,體驗文字帶給內心的正向感受。

No one was born a parent;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怎麼當父母,都是邊走邊學慢慢走過來的。希望以上的建議,會對大家有幫助。

我們一起為孩子努力。

##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

(ps 這是之前辦工作坊的照片,希望疫情趕快退散,一切回到往常,再來跟大家現場見面啊)


Tags:

About author
AMI國際蒙特梭利協會0~3歲、3~6歲認證專業導師,有近20年幼兒教育經驗,在台灣北、中、南等地區舉行過數百場演講、家長講座、及師資訓練課程。多年來在幼兒教育的耕耘獲得許多家長的信賴,面對家長教養煩惱的諮詢,以最親切又專業的態度回覆,其堅定而溫和的文字,總是能療癒每個因為教養而焦躁不安的爸爸媽媽。 著作: 1. 【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】 -榮獲2020年金石堂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一名 -榮獲2020年博客來親子教養書藉年度暢銷榜第二名 2. 【蒙特梭利專家親授:教孩子學規矩一點也不難】
羅寶鴻老師 - "For the Love of the Child."
View all posts